[ 摘 要 ]在学术演化进程中,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期刊能发挥引领时代、创造历史的重大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承担期刊人历史使命,期刊应以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为圭臬,努力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 ;以学术创新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双创”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以高品质学术期刊推动优秀学术人才建设,为科学工作者打造精神家园。
[ 关键词 ]期刊 学术引领 历史创造 中国范式
在学术界,有一个问题时常引发争议 :在学术 演进的过程中,期刊能起到“引领”作用,能引导 乃至能创造学术潮流吗?即使在期刊人共同体中, 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样有尖锐的分歧。譬如有编者认 为,期刊只是平台,是媒体,是中介,是集装箱, 是公共汽车,是仓储码头,当然也有编者说,期刊 是指示器,是风向标,是有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追求 的。
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学术发展 史上,主动的一方、积极的一方、起主体作用的一 方,是否永远是作者、是学者?期刊是不是永远是 被动的、次要的?在笔者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期刊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期刊人也是学术史的创 造者,在学术演化的进程中,期刊也能成为积极、 主动、能动的一方。在一些历史的重大关头,期刊 能发挥引领时代、创造历史的重大作用。
一、期刊是思想学术潮流的引领者
众所周知,在民国学术史上,有两份学术期刊 非常著名,一份是陶希圣创办的《食货》,另一份 是顾颉刚创办的《禹贡》。章太炎先生在评价清代 学术史时,认为清人治学有两大缺陷,其中之一是 “食货之学的缺略”。[1] 社会经济史研究也即“食货 之学”的空白被填补,是 20 世纪中国学术最为巨 大的贡献之一。其中,陶希圣创办的《食货》的贡 献和作用,为史家所公认。正是这份学术期刊将分 散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力量汇聚到一起,发现和培 植了一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生力量。如果说 20 世纪上半叶,有哪一份期刊曾经起过造就和引领学 术潮流的作用,非《食货》莫属。
《禹贡》同样如此。如果说《食货》贡献了社 会经济史学科的话,把传统的沿革地理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顾颉刚的贡献,是《禹贡》 的贡献。不特如此,与学术意义相比,我们更应该 肯定《禹贡》学人的民族气节和报国志向,顾颉刚 等人创办《禹贡》杂志,就是为了在国家和民族面 临外侮的情势下,通过边疆地理研究,强化国人的 地理认知和民族意识,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在 《中国边疆问题及其对策》中,顾颉刚曾经写道,“为 什么到了近代,忽然走上研究边疆的路去呢?这不 是我的见异思迁,乃是受着时代使命的压迫而不得 不然”,“我们的力量虽小,但既已感到这问题的严 重,就该得尽些鼓吹的责任,去唤醒国人”。[2]正 因如此,《禹贡》的大量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同时还发挥着鼓动宣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 的作用。
在国外,期刊引领学术潮流最典型的例证莫 过于著名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经济与社会 史年鉴》开启了世界史学的新纪元。正是在《经 济与社会史年鉴》这个平台上,形成了风靡全世 界的史学研究的年鉴学派。90 多年来,《经济与 社会史年鉴》一直是一代代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 们的主要阵地,引领着世界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 会科学的潮流,成为飘扬在世界学术界的一面旗 帜,代表着学术期刊在学术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所 能达到的高度。
《食货》《禹贡》,尤其是《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的成功表明,期刊人是能引领学术潮流的,学术期 刊是能直接介入时代生活,能直接参与历史创造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期刊曾经是共产 党人高擎的火炬,期刊人曾经站在革命队伍的最前 列。最为典型的期刊创造历史的例证,就是《新青 年》的创办。1915 年 9 月 15 日,《新青年》在上 海创刊,迅即发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向哲学、 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领域的封建意识形态发 起了猛烈的进攻,从此,“赛先生”“德先生”成 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给未来中国带 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 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 封建思想的阵地。从 1920 年 9 月第 8 卷第 1 号起, 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的《新青年》, 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理论上的准备。1923 年 6 月,作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 运动的经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青年》 的创办密不可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 《新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了思想上、文化上、 组织上的准备。《新青年》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范式的创建
《文史哲》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说明,期刊人能 够在时代洪流中担负历史创造者的使命。回顾《文 史哲》创刊 70 年历史,我们把《文史哲》的贡献 概括为三点 :一是在从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的转 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在研究以儒学为 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一直起带头作用 ;三是近 年来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西方自由主义展开 对话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其中,奠定《文史哲》 地位和声誉的最重要因素,是在推动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次学术大转型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1951 年 5 月 1 日,《文史哲》甫一创刊,就发 起了一系列学术论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关于古 史分期问题、农民战争史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 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1954 年,《文史 哲》更发起了关于《红楼梦》问题的讨论,由于受 到毛泽东的关注,从而成为一场重大的意识形态事 件、学术史事件。纵观这些学术论战,纵观《文史 哲》这一时期所发表的众多文章,就会发现这些论 战和文章,几乎全部从属于一个主题 :用马克思主 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 思想,来置换在民国时期占主流地位的胡适的实验 主义、自由主义。在推动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 型的过程中,《文史哲》起到了巨大的、甚至是不 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杂 志能和《文史哲》相比拟。至于为什么只有山东大 学及其所主办的《文史哲》杂志能起到“不可替代” 的作用,笔者因有专门的文章发表,这里不再深论。 总之,想在此说明的是,一个期刊能否进入所谓“一 流”,与其能否进入时代的思想主流、学术主流密 切相关,一个不曾进入主流的期刊,怎么能办成“一 流”呢?
“文革”结束之后,另外一家杂志所享有的辉煌地位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读书》杂志从 1979 年 创办伊始,就紧扣时代脉搏,在思想文化领域起到 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读书》对“文革”后 30 年思 想文化史的塑造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说《读书》代 表或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风向的话,那么,一个不 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的主流风气已经变了,而许多期刊并没有及 时跟进。
从期刊发展史及学术史来看,在新旧学术转型 时期,期刊的作用,期刊人判断力、洞察力的作用, 尤其突出。而当下,我们正处在又一次学术大转型 的关键时刻,期刊人的选择能力正面临又一次考验。
1949 年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已经经历了 两次大的范式变迁,一是从 1949 年开始,经历 了从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 ;二是从 1978 年开始,又经历了从“以阶级论为纲”的人 文社会科学到“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的人文 社会科学的巨大转型,而当下正经历人文社会科学 的第三次巨大转型,也就是从“以现代化(西方化) 为纲”的人文社会科学向“以中国化(本土化)为 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变。[3]能否在第三次学术 大转型中立在潮头,决定了期刊人将在历史中扮演 什么样的角色。
笔者认为,从与西方接轨到与传统接轨,从批 判传统到弘扬传统,从追求西方化到追求本土化、中 国化,已成为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主流。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5 月 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下学术界的主要任 务,就是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 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 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4]总之,创建哲 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已成为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 问题。尽早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不仅是期刊能 否成为一流的需要,更是期刊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 工业化进程都是惊人的,在 30 多年的时间内,中 国不但基本完成了从延续了五千年的农耕社会向工 业社会的全面转型,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两 三百年所走过的路程,而且这种转型走的还是一条 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比如,西方的经 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政府消极乃至缺席才能发展 市场经济,但中国走的恰好是政府在场乃至政府主 导的市场经济道路,而且这种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比西方式市场经济更有活力和效率。中国走过的这 条独特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给人类社会向工业化 现代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哪些西方没有的东西?这条 道路颠覆了哪些基于西方经验的社会科学结论?这 个被称为“中国道路”的模式,特征和问题在哪里?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回答的问题。
应该看到,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还不足以承 担这一历史重任。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 及这个体系的所有层面和板块包括理论工具、基本预 设、方法路径等,基本上是一种全盘性的横向移植。 这套西方的解释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脱 节,是自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有目共睹的 事实,且这一脱节现象近几十年来表现尤剧。中国近 三十年来以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奇迹的发生,用 西方的“经济模型”和“社会模型”是无法解释的, 但我们又没有同步发展出基于中国经验的“模型”, 所以呼唤本土模型的主张应运而生。 创造一种从中国经验出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 鹄的,并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国特点、中国文化、中 国传统、中国材料、中国数据、中国案例的,而且 有别于自由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范式,从而改 变一百多年来把中国“西方化”这一趋势和现状, 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 也是中国期刊界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三、沿着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示的方向前进2021 年 5 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 辑人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做中国 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 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 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 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史哲》 编辑部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期刊战线全体同仁的殷切 希望,也明确了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 向。期刊人一定要从锻造中国话语体系,开创人类文地位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读书》杂志从 1979 年 创办伊始,就紧扣时代脉搏,在思想文化领域起到 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读书》对“文革”后 30 年思 想文化史的塑造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说《读书》代 表或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风向的话,那么,一个不 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的主流风气已经变了,而许多期刊并没有及 时跟进。 从期刊发展史及学术史来看,在新旧学术转型 时期,期刊的作用,期刊人判断力、洞察力的作用, 尤其突出。而当下,我们正处在又一次学术大转型 的关键时刻,期刊人的选择能力正面临又一次考验。 1949 年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已经经历了 两次大的范式变迁,一是从 1949 年开始,经历 了从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 ;二是从 1978 年开始,又经历了从“以阶级论为纲”的人 文社会科学到“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的人文 社会科学的巨大转型,而当下正经历人文社会科学 的第三次巨大转型,也就是从“以现代化(西方化) 为纲”的人文社会科学向“以中国化(本土化)为 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变。[3]能否在第三次学术 大转型中立在潮头,决定了期刊人将在历史中扮演 什么样的角色。 笔者认为,从与西方接轨到与传统接轨,从批 判传统到弘扬传统,从追求西方化到追求本土化、中 国化,已成为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主流。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5 月 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下学术界的主要任 务,就是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 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 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4]总之,创建哲 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已成为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 问题。尽早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不仅是期刊能 否成为一流的需要,更是期刊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 工业化进程都是惊人的,在 30 多年的时间内,中 国不但基本完成了从延续了五千年的农耕社会向工 业社会的全面转型,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两 三百年所走过的路程,而且这种转型走的还是一条 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比如,西方的经 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政府消极乃至缺席才能发展 市场经济,但中国走的恰好是政府在场乃至政府主 导的市场经济道路,而且这种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比西方式市场经济更有活力和效率。中国走过的这 条独特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给人类社会向工业化 现代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哪些西方没有的东西?这条 道路颠覆了哪些基于西方经验的社会科学结论?这 个被称为“中国道路”的模式,特征和问题在哪里?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回答的问题。
应该看到,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还不足以承 担这一历史重任。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 及这个体系的所有层面和板块包括理论工具、基本预 设、方法路径等,基本上是一种全盘性的横向移植。 这套西方的解释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脱 节,是自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有目共睹的 事实,且这一脱节现象近几十年来表现尤剧。中国近 三十年来以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奇迹的发生,用 西方的“经济模型”和“社会模型”是无法解释的, 但我们又没有同步发展出基于中国经验的“模型”, 所以呼唤本土模型的主张应运而生。
创造一种从中国经验出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 鹄的,并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国特点、中国文化、中 国传统、中国材料、中国数据、中国案例的,而且 有别于自由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范式,从而改 变一百多年来把中国“西方化”这一趋势和现状, 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 也是中国期刊界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三、沿着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示的方向前进
2021 年 5 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 辑人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做中国 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 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 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 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史哲》 编辑部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期刊战线全体同仁的殷切 希望,也明确了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 向。期刊人一定要从锻造中国话语体系,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的高度来贯彻这一指示精神。
笔者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 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完成期刊人的 历史使命,期刊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以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为圭臬,努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哲学社会科学 的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那就是进一步向研究中国 问题、研究中国道路、研究中国经验、研究中华文 明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践使中国产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发展、中国崛起 和中国道路业已展现出巨大的世界意义,这一世界 历史上的奇迹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意义重大 的课题,也激发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勇气和 学术创造的活力,奠定了中国学术立足当代、走向 世界的理论与现实根基。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 包括期刊人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 任、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 律。期刊人应该全身心投入这一大潮中去,紧紧围 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中提出的重大课题组 织讨论,从学术的角度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文化, 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说明中国,向 世界阐释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期刊人责无 旁贷。
2. 以学术创新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双创” 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时代需要思想的创新,需要以扎实的研究为 基础的原创性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 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 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 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 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 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6]党的十九大报告 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7]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这一号召。我们必须深刻领 会这一号召的精髓。社会发展史表明,国家强盛离 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形成了博 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它是全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结 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自 强不息、为政以德、民惟邦本、为政清廉、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为“双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期刊作为文化 的载体,理应在“双创”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3. 以高品质学术期刊推动优秀学术人才建设, 为科学工作者打造精神家园
学术期刊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 重要平台、载体和阵地,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 国的重要窗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 守初心、引领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 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 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只有坚持高品质、高品位,展 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繁荣中国 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促进中外学 术交流。
高品质学术期刊是优秀学术人才的孵化器,应 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支持造就优秀学术人才的 使命,尤其要注重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不单纯以 资历职称论高低,为发现和扶植“小人物”,使其 成长为“大人物”创造机会。唯有如此,学术期刊 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工作者共同的精神家园。
将期刊办成“一流”,引领潮流,是所有期刊人 的梦想与追求,而进入当下的文化主流、思想主流和 学术主流中去,则是实现这一梦想与追求的第一步。 让我们尽快迈出这一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期刊人创 造历史的独特价值!只有这样,期刊人才能够始终与 国家和民族同行,才能将学术期刊办得更有品质,助 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入新境界,无愧于党和国家、 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单位 :《文史哲》杂志)